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投稿时间:2022-04-11  修订日期:2022-04-13  点此下载全文
引用本文:唐姗,李宁,王艺桦,马琳,张树华,阚艳敏.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及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23,52(2):125-129,10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3.02.025
摘要点击次数: 300
全文下载次数: 437
作者单位
唐姗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李宁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王艺桦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马琳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张树华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阚艳敏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50207C)
中文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模型,辅助临床进行辨别诊断。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86例,斑块86个,分为易损斑块组45个和非易损斑块组41个,记录患者临床及斑块超声特征,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模型,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指数、脉压差、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斑块最大厚径、内部有无强回声、内部强回声数量、内部强回声位置、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新生血管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TC和SMI新生血管级别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诊断模型为Y1=-108.759-7.527X1+1.285X2+4.457X3+2.489X6+4.332X11,Y2= -84.538-3.418X1+1.146X2+3.910X3+1.545X6+3.081X11(Y1、Y2、X1、X2、X3、X6、X11分别代表易损斑块组、非易损斑块组、性别、年龄、BMI、TC、SMI新生血管级别),自身验证及交叉验证的正确率分别为83.7%和81.4%,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敏感度为84.4%,特异性为82.9%。结论 依据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模型可以为临床早期判断及诊断脑血管事件提供依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中文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诊断模型 临床及超声特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