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源性微粒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投稿时间:2019-03-07  修订日期:2022-08-10  点此下载全文
引用本文:刘英苗,胡腾龙,李保蓉,于洋.血小板源性微粒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23,52(7):87-91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3.07.018
摘要点击次数: 346
全文下载次数: 410
作者单位
刘英苗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口腔科 101300 
胡腾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50001 
李保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50001 
于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50001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224363)
中文摘要:目的 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SCC)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源性微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 PMPs)的含量并探究其在OSC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OSCC患者及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OSCC患者血浆中的PMPs的表达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OSCC患者血浆中PMPs的含量。通过凝血功能实验检测OSCC患者PMPs的促凝活性。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OSCC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激活,并产生PMPs,同时OSCC患者血浆中的PM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MPs在OSCC患者中的含量与肿瘤最大径、肿瘤TNM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OSCC患者外周血中PMPs与凝血相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与PMPs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OSCC患者血浆中PMPs水平和促凝活性随着肿瘤最大径及肿瘤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更高,提示PMPs可能作为OSCC进展和转移的一个新的指标。本研究为揭示OSCC凝血紊乱的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靶点。
中文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 血小板源性微粒 凝血功能试验 促凝活性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