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不同骨密度T值(bone mineral density T value, BMD-T)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确认BMD-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 OSF)手术中潜在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PKP治疗的162例OS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D-T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4≤BMD-T≤-2.5,n=40)、中度组(-5≤BMD-T<-4,n=78)和重度组(BMD-T<-5,n=44)。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楔形角、后凸角度、椎体高度变化,并进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分。随访6个月后,计算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VAS评分、ODI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其他两组,手术前后椎体楔形角、后凸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3组患者的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骨水泥渗漏、BMD-T是影响OS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KP治疗不同BMD-T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BMD-T越低,术后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的矫正越明显,但越容易发生骨水泥渗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