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副交感神经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 |
投稿时间:2015-11-05 修订日期:2015-11-10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何勃,江洪.心脏副交感神经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6):12-15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16.06.004 |
摘要点击次数: 1666 |
全文下载次数: 2014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0181) |
|
中文摘要:心脏副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内在和外在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功能、心率、房室传导及心室电生理性质的调节主要通过M2受体实现。心脏副交感神经刺激可显著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和提高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阈值。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心率减慢效应、提高室颤阈值、抗肾上腺素能效应、抑制缝隙连接蛋白的下降、抑制线粒体转换孔的开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反应、激活血管活性肠肽等多个方面。心脏副交感神经刺激有望成为新的抗室性心律失常措施。同时,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群或个体,心脏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可能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在应用副交感神经刺激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时需要提高警惕。 |
中文关键词:副交感神经系统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电生理性质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