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投稿时间:2017-09-21 修订日期:2017-10-03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尼菲拉·甫拉提,穆叶赛·尼加提.细胞外囊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4):171-174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18.04.042 |
摘要点击次数: 1159 |
全文下载次数: 1026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600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211C194);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CXCY043) |
|
中文摘要:细胞外囊泡是指在细胞外空间中释放的由脂质双层结构组成的内含可溶性物质和核物质的囊泡。细胞外囊泡包括凋亡体、外泌体和微粒。细胞外囊泡起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可作为生物信息传递的调节器作用于细胞局部及远程调控。研究表明,循环血中由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外泡囊有潜在的生物信息价值,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细胞外囊泡积聚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主要影响炎症、增殖、血栓形成、钙化和血管活性反应等生物学途径。虽然在我国10余年前就已开展了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归纳了目前关于细胞外囊泡,尤其微粒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相关最新研究。 |
中文关键词:细胞外囊泡 微粒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micro-RNA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