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哭笑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进展 |
投稿时间:2017-08-27 修订日期:2017-09-18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金平,王共强,林康,杨任民.病理性哭笑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6):186-189,129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18.06.044 |
摘要点击次数: 1331 |
全文下载次数: 1690 |
|
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放基金重点项目(2014lckf02004) |
|
中文摘要:病理性哭笑(pathological laughing and crying,PLC)可引起患者的严重窘迫、尴尬、社会残疾,临床上可出现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疾病康复、社会职业功能。PLC临床发作具有情境不匹配、无因果、刻板性3个特点。其发病机制涉及的神经病理解剖存在多种假设,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这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等治疗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临床上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PLC对患者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PLC的识别与管理十分必要。 |
中文关键词:病理性哭笑 神经机制 临床评估 进展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