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抗真菌药进行真菌预防治疗的临床观察
投稿时间:2018-09-11  修订日期:2018-09-20  点此下载全文
引用本文:章瑜,孙岚,陈怡,俞康,王军,厉嘉琪.三唑类抗真菌药进行真菌预防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9,48(6):134-138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19.06.031
摘要点击次数: 822
全文下载次数: 889
作者单位E-mail
章瑜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孙岚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陈怡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俞康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王军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厉嘉琪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瑜、孙岚、陈怡、俞康
325000. 温州市中心医院王军、厉嘉琪 325000 
106758537@qq.com 
基金项目:浙江省温州市科技局基金资助项目(Y20140304)
中文摘要: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分别预防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笔者医院收治的380例血液病患者在粒缺期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观察IFI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伏立康唑组(n=114)的IFI发生率为7.0%,明显低于非伏立康唑组(n=266)的真菌感染率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伏立康唑组和非伏立康唑组的总不良事件(AE)发生率分别为13.2%和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且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伏立康唑组IFIs的累积发生率低于非伏立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伏立康唑用于恶性血液病粒缺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文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 真菌预防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