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脑电图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探究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患儿脑部定位改变 |
投稿时间:2020-04-08 修订日期:2020-05-08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闫宝锋,买尔阿芭,许健,韩秉艳,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栾新平.联合脑电图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探究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患儿脑部定位改变[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67-69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0.10.016 |
摘要点击次数: 1250 |
全文下载次数: 1312 |
|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资助项目(2016D01C213) |
|
中文摘要:目的 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定量评价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瘫患儿脑部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60例脑瘫患儿,采用脑电图检测术前和术后背景脑电图类型、双侧大脑半球异常波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采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检测术前和术后双侧胼胝体膝部、内囊后肢和大脑脚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结果 随访10~45个月,60例脑瘫患儿术后肢体痉挛改善率为76.7%(46/60),语言障碍改善率为66.7%(40/60),流涎改善率为25.0%(15/60),斜视改善率为31.7%(19/60),吞咽进食困难改善率为28.3%(17/60),总体临床效果评价有效49例(81.7%),无效11例(18.3%)。术前脑电图可出现弥漫性改变、局灶性改变、低电压驼峰波、睡眠纺锤波,术后随访异常脑电图数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脑瘫患儿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进食困难等有一定的确切疗效,可降低脑电图异常波形数量,增加局部脑灌注。 |
中文关键词:脑性瘫痪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 脑电图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