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建立及优化方法,为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和研究胆囊炎的发病、治疗及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取盐酸林可霉素皮下注射的方式,建立胆囊炎豚鼠模型,通过观察豚鼠一般状态、胆囊B超、血常规指标和肝胆组织病理学改变,确定胆囊炎模型的稳定性及应用前景。结果 一般状态观察发现,模型组豚鼠出现不同程度的饮食减少、体质量下降、活动减少、毛发疏松无光泽、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胆囊B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豚鼠比较,造模剂量越高,豚鼠的胆囊壁增厚越明显(P<0.05);血常规指标检测发现,造模剂量越高,血液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M)、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NEUT)、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 MONO)上升越显著(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剂量越高,胆囊和肝脏组织结构病变、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更加明显。结论 本研究通过影像学指标结合血液及病理指标,多因素综合评价胆囊炎造模效果以及炎症模型的稳定性,较常规的胆囊病理分析法或结合血清炎性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更为直观、精确且廉价,且为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指标;同时,确定豚鼠胆囊炎造模剂量为盐酸林可霉素120mg/kg的模型最为稳定,且不易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