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组学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研究进展 |
投稿时间:2024-10-15 修订日期:2024-11-22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许春晖,刘文亚.影像组学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25,54(4):168-171 |
DOI:
|
摘要点击次数: 36 |
全文下载次数: 8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4263) |
|
中文摘要: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高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集中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省交界处,游牧地区为著[1] 。因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从生物学行为来看,鉴于其类似恶性肿瘤的侵犯方式,以及相对高的病死率,又被称为“虫癌”。传统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CT、MRI 均能有效反映出HAE 的病理学特点,对该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医学图像可以通过量化过程转换为有意义的、可挖掘的数据和可以分析提取的定量特征以反映潜在的病理生理学[2] 。影像组学从常规的超声、CT、MRI 图像中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取出大量的定量化、数字化的信息并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来建立预测模型,进而实现对疾病的定性诊断、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评估、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本文总结了影像组学在肝泡型包虫病的辅助诊断、治疗应用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工作进行更准确的指导。 |
中文关键词:肝泡型包虫病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