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痒觉神经皮肤支配的组织特异性 |
投稿时间:2025-02-22 修订日期:2025-03-03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陈丽婷,李涵,周舒,苏恒元,韩齐.痛痒觉神经皮肤支配的组织特异性[J].医学研究杂志,2025,54(8):26-33, 55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5.08.006 |
摘要点击次数: 16 |
全文下载次数: 15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71391);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1700) |
|
中文摘要:目的 探讨痛痒觉神经在不同部位的皮肤组织中得分布特征及其支配模式。方法 利用Trpv1Cre; Ai9 和SstCre; Ai9转基因小鼠系统,分别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I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1)痛觉神经和生长抑素SST+(somatostatin, SST)痒觉神经在前后肢及背部皮肤的分布特征和支配模式,并联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量检测两类感觉神经元在背根神经节中的分布比例。结果 各部位皮肤组织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均可见痛觉与痒觉神经的游离神经末梢,但两者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真皮层内两类神经纤维呈现伴行支配特征,而表皮层中分布趋于分散;痛觉神经末梢呈密集丝状分布,而痒觉神经末梢呈稀疏“串珠”状排列。背根神经节中痛觉神经元胞体占比为76.13%±2.33%,痒觉神经元胞体占比仅为7.58%±2.59%。此外,TRPV1作为一种阳离子通道不仅表达于痛觉神经纤维,还在皮肤角质层、真皮层和足底皮肤肌间层有较高的表达;而SST则主要表达于痒觉神经纤维,少量表达于毛囊周围细胞中。结论 皮肤痛觉与痒觉神经纤维具有差异性支配模式,痛觉神经末梢的广泛密集分布可能为机体快速识别潜在伤害性刺激提供结构基础,本研究为阐明周围感觉神经系统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中文关键词:小鼠 皮肤 痛觉神经 痒觉神经 |
|
Distinc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ain-Responsive and Itch-Sensitive Nerve Terminal in Mouse Skin.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