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治疗中卵丘颗粒细胞密度对胚胎学结局的影响 |
投稿时间:2020-05-25 修订日期:2020-06-13 点此下载全文 |
引用本文:董竞,吴铃,赵激浪,欧阳杰,凡永,吕祁峰,李孟惠,李斌.IVF治疗中卵丘颗粒细胞密度对胚胎学结局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1):44-48,37 |
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20.11.010 |
摘要点击次数: 892 |
全文下载次数: 844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1448) |
|
中文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IVF)时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umulus-oocyte complex, COC)上的卵丘颗粒细胞密度对胚胎学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10个IVF周期,其中卵丘颗粒细胞部分切除周期(研究组)355个及未处理对照周期355个。研究通过比较两组中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卵子利用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等多种指标来探讨IVF治疗时卵丘颗粒细胞对胚胎学和移植结局的影响;随后又按照授精皿中的卵子数将患者分为低密度(1~5个)、中密度(6~10个)和高密度(11~15个)3组,通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进一步明确不同COC授精密度情况下颗粒细胞密度对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异常受精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低、中及高不同授精密度下,当授精密度≤5个卵子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授精密度>5个时,研究组的正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受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授精时,通过切除COC上的卵丘颗粒细胞以降低其密度,能够改善患者IVF治疗时的胚胎学结局。 |
中文关键词: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 体外受精 颗粒细胞 |
|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